
图片
恩师离开医院时,已是当地有名的肝胆科老中医。他曾跟我说:“治病要凭良心,不是凭业绩;患者找你是治病,不是送钱。”起初我不懂这话的分量,直到自己进了医院才明白:医院的墙是白的、床单是白的,可有些地方却藏着暗 —— 明明是小结石,却要患者每月做彩超、吃高价西药;明明能靠中药调理,却总劝人 “切胆囊一了百了”,只为多赚点绩效……图片
去年遇到 48 岁的王先生,他拿着彩超单来找我时,手都在抖:“大夫,我这结石 1.2cm 了,西医说必须切胆囊,可我听说切了之后吃点油的就会拉肚子,我还得跑业务,这可咋整?”我看他舌苔黄腻,舌尖有瘀点,脉弦紧,又听他说 “吃点肥肉就右上腹绞痛,夜里总口苦”—— 典型的 “肝瘀胆堵、湿热成石”。其实在中医里,没有 “胆结石” 这个词,我们叫它 “胆胀”“石淋”。最直白的解释就是:肝不疏肝气,胆就排不出胆汁,胆汁里的浊湿瘀久了,就像河底的泥凝成小石头,堵在胆囊里,要么疼,要么胀,严重了还会堵胆管。王先生这情况,根本不用切胆囊 —— 只要把 “堵门的小石头” 化掉、排走,再理顺肝气,胆囊自己就能恢复功能。我给他开了方:鸡内金、郁金、海金沙、茵陈、柴胡、枳壳、白术、茯苓、金钱草、赤芍、炙甘草。结果如何?他喝了 1 个月,右上腹不疼了,口苦也没了;调整药方后,继续喝3个月,去医院复查,彩超显示结石缩小到 0.4cm,医生说 “不用切了,定期观察就行”。王先生拿着报告来谢我,说:“早知道中药这么管用,我也不用遭那三年罪了!”我们常说 “治病要抓根”,胆结石的根是什么?是 “肝郁 + 湿热 + 瘀滞”。图片
化结石少不了鸡内金,为什么?这味药是 “化坚消石的圣药”,我开的消石方里,十副有九副会用它。鸡内金味甘性平,入脾、胃、小肠、膀胱经,就像一把 “小钢铲”,能一点点把胆囊里的硬结石磨软、化碎;还能帮胆囊 “动起来”,促进胆汁排泄,不让新的浊湿瘀下来。光有鸡内金还不够,它得有 “帮手”:郁金、柴胡、枳壳是 “疏肝队”——郁金能通胆络、行气血,柴胡疏肝气,枳壳宽胆腑,三者一起把 “堵在肝里的气” 理顺,让胆汁能顺畅流出来;海金沙、金钱草、茵陈是 “排石队”—— 海金沙能带着化碎的小结石顺着胆管排出去,金钱草清热利湿,茵陈清肝胆湿热,给结石 “铺路”,不让它卡在半路;白术、茯苓是 “护脾队”—— 中医说 “脾生湿,湿生痰”,脾虚了容易生湿,湿多了又会成石,白术茯苓健脾祛湿,从根上减少结石再生的可能;赤芍是 “活血队”—— 瘀滞久了会生血瘀,赤芍能活血化瘀,帮胆囊壁 “松快”,不让结石粘在上面。方子里还有一味甘草,调和诸药,不让清热的药伤了脾胃。整个方子,说到底就是:疏肝气、化结石、清湿热、护脾胃,让胆囊里的 “小石头” 化掉、排走,胆囊自己能正常工作,自然不用切。图片
恩师当年教我用鸡内金时,曾说:“这味药不贵,却是老百姓的救命药 —— 别觉得便宜就不重视,能帮患者少挨一刀,比什么都强。”这些年,我见过太多人被 “切胆囊” 的说法吓住,也见过太多人被医院的 “高价治疗” 掏空钱包。我管不了别人,但能保证自己:不用患者做没必要的检查,不开没必要的药,更不会劝能调的患者去做手术。【温馨提示】:中医讲究一人一方,胆结石的大小、位置、患者体质不同,方子和药量也不一样。上面的药方仅供参考,具体用量我会根据你的病情、舌苔、脉象调整。如果你有胆结石的报告单看不懂,或者不想做手术想调中药,都可以跟我说。↓↓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